close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總共收錄六篇馮柳的文章(都可以透過Google搜尋到),雖然高毅資本是以價值投資為基底,馮柳也是邱國鷺約談進來的操盤然,但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覺到馮柳跟邱國鷺的風格差異很大。

如果用金庸武俠人物來比喻的話,邱國鷺比較像是天下五絕裡面的中神通王重陽,而馮柳比較像是笑傲江湖裡面的令狐沖,有一種江湖味,這種感覺我猜是因為他本身從散戶做起,因此很貼近市場脈動。

有蠻多的對話都需要停下來琢磨一下,甚至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沈澱思考,往往我一時之間無法立即明白他文字背後的涵義,因此以下我會摘錄一些我覺得有點哲理但又不那麼直白的段落,並且用主題來分段落,搭配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或許各位可能有不同解讀,歡迎留言互相交流討論。

 

三殺理論

馮柳:我比較喜歡去價值抄底,但對拐點型公司沒有特別喜好,我把下跌分為殺估值、殺業績(經營節奏)和殺邏輯。

 

1.殺估值的最好,因為跌下來後導致其下跌的因素就解除了

2.殺業績的就其次,但只要針對其經營節奏和變化進行投資也是很好的機會

3.最要小心的就是殺邏輯的,這個一般不建議參與,很難抄對。

 

當然這三種殺跌有時會混在一起,有可能從殺估值開始然後業績節奏變差最後發現原來是邏輯改變了,這就比較悲劇,所以一定要借助市場的智慧進行判斷,用複雜去化解複雜,萬不可自作聰明,這個市場最不缺的就是聰明,個人力量在巨複雜體系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要棄智和謙卑,用常識、信仰以及運氣去面對。

 

Bengo心得:

我個人非常喜歡馮柳這一段的文字,因為清楚易懂又好記,三殺之中最麻煩的就是有時候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殺估值還是殺邏輯。

如果是殺估值股價變得便宜了那更要找合適的機會買進,但萬一是公司體質改變了,那下跌的過程往往是連續且不回頭的。

所以前提一樣要回到對公司價值的正確判斷,這一點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心得文,就不贅述了。

 

滿倉持股

上海證券報:您是集中持股、不控制回撤、不做對沖的方式,當遇到市場波動時,怎樣應對?能否總結方法,並舉個以往的例子來說明?

馮柳:我不去應對,就在裡面不動,對我來說波動不是風險,雖然會影響點心情和機動性,其實很多市場風險都可以通過選股來化解,我大部分收益都是在熊市中完成的,你把個股想清楚就好了,當然碰到08年那樣的系統性熊市就會比較受傷,但即便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不躲避。

……………………

所有的漲跌邏輯都是階段性的,沖著漲的邏輯進入,必然會有邏輯消失的時候,如果沒有新的機會,賣掉就只能持有現金,但是持有現金就違背了一個大邏輯,即超長期來看股權一定跑贏現金,所以我要選擇具備持有價值的票,當它們有漲的邏輯時我持有,當它們沒有漲的邏輯時我去找下一個有邏輯的,如果找不到我就繼續持有原來的那只。

 

Bengo心得:

剛好前陣子我參加總大讀書會時有位朋友分享到一位台灣的投資前輩(匿名二兩)也是滿倉策略。

就我參考SMART的訪談內容,其原因跟馮柳類似,就是長期而言,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比股票大,個人一般很難做到擇時,倒不如相信好公司長期創造利潤的能力。

而昨天我跟燈大在聊天的時候也有請教他這個問題,他說他目前持股比重也是很高,但這不是刻意為之的,而是因為選擇的股票夠好又夠便宜才買進,如果哪天當股價上漲到超過該有的估值,他也會賣出,再去找合適的標的,但可能很少,因為好公司的便宜價通常是在世場進行中/大型回檔的時候才會出現。

我自認為目前我還做不到接近滿倉的策略,基本上我個人會考量系統性風險的下跌因素,但問題是我無法判斷何時發生,目前僅能從週期性的變化來判斷可能的時間點,搭配之前總大分享的《空頭權重》來判斷空間,搭配總經的數據來避開系統性風險的中/大型空頭回檔。

之前上總大曾提過一般我們只需要避開大型空頭(大盤跌幅超過40%以上),如果是中型空頭(大盤跌幅約15%~20%)反而是進場撿便宜的時機點,最近一次就是去年的二月跟十月。

問題是如何判斷2000年跟2008年那種大型空頭?這邊先幫總大打個書,他在今年下半年出版的新書《靠邀》會收錄我剛剛提到的《空頭權重》,裡面有說明,歡迎大家到時候支持總大的新書。

 

何時賣出

上海證券報:如果市場長時間不認可您買入的股票怎麼辦,會考慮止損嗎?

馮柳:在股市裡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方向和可能的變化才有價值,所以我不太追求效率,長時間的等待是我一直以來的經歷,這並不影響回報。

但因為這個世界是複雜且多可能性的,很多事情即便你對了也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結善緣開惡果的情形並不少見,何況有可能是真的錯了,所以有一個提醒和糾正的機制是必要的,但這和耐心等待與堅持並不衝突,區別就在於有沒有感到意外和不理解。

 

Bengo心得:

這邊我會思考一個問題,『耐心跟固執的差異?』我的解讀是這樣:

<>耐心:真正深入思考與分析之後所下的決策。

<>固執:沒有自己思考,四處去打聽對自己目前持股有利的消息來自我安慰。

然而要特別小心一種情況,就是當你的固執得到好的回報,容易在心中下了一個定錨,上次我撐過去了還不是有賺錢,這次也會跟上次一樣(殺估值還是殺邏輯?)。

我舉我老爸的例子好了,我爸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持股是鴻海,在最低點的時候帳面虧損約60%,但是2009年鴻海收復跌幅了,我爸獲利出場,但這不是因為我爸判斷鴻海的體質夠好而耐心持有,而只是對郭老闆的信心持有而已,因此當去年鴻海股價下跌的時候,我爸再次認為鴻海好便宜,可以買進等他再次回到百元以上,我當時跟我爸說鴻海的體質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定要出掉,我爸一開始不太願意,後來我跟他好好解釋鴻海的變化,他才忍痛割捨(我仍然佩服郭董的經營能力,但個人不看好鴻海的股價的未來成長性)。

這種好運成功的錨定效應威力很大,因為抱上又抱下太深刻了,幾乎很難忘懷,我自己多多少少也會有,因此得經常提醒自己要注意。

 

對市場的看法

馮柳:市場是個生態系統,可分為常態市場和極端市場。在他認為巴菲特並不是不關注市場,只是不太關注常態市場,而他對極端市場的認知比誰都敏銳。

常態市場是多維並存和多維制約,各維正態分佈且相互制約,這個制約的隨機偶然性導致了常態市場的不可知。這期間我們很難利用市場,只能以價值投資為主線,去參與並對該階段市場進程做到事後理解,以便未來形成連貫認知。

Q:那什麼階段是市場的可知狀態?

馮柳:很簡單,就是維度向兩端擴散,相互間的制約關係弱化。這會形成階段性行情的明朗,但也往往意味著市場進入非常態構造區間,它不是一個精確時點和絕對可知的概念,而是一個過程,長度由確定性的被認知顯形速度決定,同時顯形速度推動確定性進一步被認知加強,直到過分的升維降維同時進行,形成共振。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市場高了貴了,但高位的認為,長期因素的明朗足以修復價格的高昂,忽視了這種明朗是市場演化尾聲帶來的錯覺性加強;低位的認為,短期能漲就行了,忽視了個體邏輯不適用於整體的悖論狀態。而正態分佈的中間區域則迅速萎縮,維度制約消失,市場也就完成極限構造進入可利用階段。

 

當然這些判斷的關鍵還是在於維度確定性是否被錯覺性加強,這就需要對基本面的把握,同時藉助圖形長期結構的演變來幫助理解。

頂部和底部的構造區間一定是簡單可認知的,這與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極限概念而非低估概念是一個道理。沒有什麼比清算價值更極限,而極限往往是簡單確定可認知的,這才是信心和賠率的來源,市場認識和價值認識的方法其實是相通的。

 

對市場認識可以幫助我們規避重大失誤,但它對掙錢幫助不大。

因為中間的不可知階段呈現高度的複雜性,所以需要我們藉助對基本面的理解來度過常態市場。

比如,2003年和2008年的白酒底以及2011年的醫藥底都是殺估值的過程,並沒有殺長期邏輯,這時一旦到了市場的極限區域,介入很快就能有大收益。

但邏輯認識不足,收益就比較困難了。比如2013年鄂武商雖然也出現了一個大底,但零售被行業長期邏輯制約,個體邏輯的顯現需要一個更艱難的過程,這就在市場上呈現出一個高度複雜的中期結構,也就不容易收到快速成效。

 

Bengo心得:

這一段的文字我覺得很玄,不好理解,我到目前還沒有思考得很清楚,僅簡單分享我個人的理解

馮柳因為是滿倉持股,所以對市場的變化必須要掌握住,好能夠及時做出調整,然而要掌握市場的變化很難用文字或公式來說清楚,因為市場是動態的,而且約有八成的時間是處於一種來回盤整的狀態(常態),只有約兩成的時間會出現趨勢行情(非常態,出現向兩端擴散的極端值),而趨勢行情出現的原因是多空角力能量累積之後的釋放,而我們的獲利就是在趨勢行情的情況下展開的。

有些人可能在盤整時選擇場外觀望(因為擔心趨勢向下),在趨勢發動往上的時候再趕緊進場,坐上趨勢上漲的列車,不可諱言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但我認為好運遇到幾次或許可能,真要說是靠實力每次逮到,我認為非常非常難,這也是我認為馮柳滿倉留在市場中的原因,在選對公司合理價格的前提之下,耐心等待市場集體智慧的的發現與股價的發動。

他自己也分享白酒底跟醫藥底的邏輯思考夠深,因此在殺底過程介入取得績效,同時也分享因為對鄂武商的邏輯認識不足而績效普普的案例。

 

以上分享部分摘錄以及心得,下週繼續分享下半部。

相關閱讀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摘錄與心得(關於馮柳)(下)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摘錄與心得(關於孫慶瑞)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關於行業分析與個股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glbe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